他主演的这部电影,不仅在阿富汗禁播,还遭到了塔利班追杀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幼年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
可能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这是出自《追风筝的人》中的一段话,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
来源:LinkedIn中国
这本《追风筝的人》出版于“9·11”事件后不久的2003年,恰逢那一年起北约开始在阿富汗展开行动,作为美国第一本由阿富汗人写出的英文小说,自然引来了很多的关注。
小说以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友谊为主线,其实讲了一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也给了全世界了解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民族一个机会。
在2007年的时候,导演马克·福斯特把这本小说搬向了大屏幕,并获得了2008年第65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及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提名。
正因为搬向了大屏幕,读者们才得以在屏幕上见到手足情分爆满的阿米尔和哈桑。
以及那句哈桑总是对阿米尔说的,让所有都记住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应该在一起放风筝了吧...
据说当时导演找演员也是蛮辛苦的,导演专门跑到阿富汗的学校里一个个地找,当看到12岁的马赫米扎达(Ahmad Khan Mahmoodzada)的第一眼,导演就认定了这是他要找的哈桑。
虽说故事背景发生在阿富汗,但是剧组基于安全的考虑,大部分情节的取景都是在新疆喀什。
有一个情节是说哈桑帮少爷阿米尔去寻找风筝的途中,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躏强/暴。
拍这个镜头的时候,来自哈扎拉族的马赫米扎达是直接拒绝的,因为施暴的对方来自普什图族。
剧情中的性侵犯在阿富汗十分敏感,如果拍了这种包含性内容的镜头回到阿富汗的话,哈扎拉的同族不会再接受他,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民族并没有那么弱;而普什图族的人也会质问他,我们有那么坏吗?
在阿富汗,普什图族与哈扎拉族一直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中,电影反映的背景大概在1979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那时普什图族是受到打压的;但之后塔利班掌握政权之后,又有着成千上万的哈扎拉人被杀害。
最后导演组给出的承诺是,我会找来替身完成这个动作,镜头会在这一段一扫而过,上映的时候会删除。
但在正式上映的时候,这个镜头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尽管这部电影在阿富汗遭到禁播,但阿富汗本地人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马赫米扎达。
一次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街头乘车的时候,突然有人从车窗里扔进一块砖头,还朝他嚷“他就是那个电影里的男孩,他的电影丑化了我们国家”。随后就是塔利班的追击。
直到这时剧组才意识到这部电影给马赫米扎达带来的厄运。之后的两年中,由电影制作公司出钱,马赫米扎达和自己的父亲在迪拜度过了还算安稳的日子。但是即便他们向迪拜政府声明,此刻他们遭到塔利班政府的威胁与追击,他的家人还是没有拿到迪拜的签证。
马赫米扎达回到了阿富汗,他仍然是那个在人群中被认出的小男孩。
于是,他躲藏、四处流浪。开始决定为自己找条出路。于是,从中亚到俄罗斯、从白俄罗斯再到瑞典,他跨越了6000多公里。
他曾经在游到白俄罗斯的边界,为了等蛇头,在波罗的海海域里漂浮了8个小时。有时候连续两天不吃饭,也不敢对蛇头提吃饭的要求,“因为他们都很凶狠。”
17岁的时候,他终于在蛇头的帮助下偷渡到了瑞典。
随后,他生活在瑞典一个叫做Borlange的小城市,那里湖光山色,异常安静。和寄宿家庭生活在一起的他,也开始学习使用瑞典语和大家交流。
那部给他的生活带来颠沛流离的电影,他也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
当这里的人们知道我是《追风筝的人》中那个小男孩哈桑的时候,他们总是在不停地说我的表演有多么的棒,甚至有的人都哭了,他们是真的喜欢那部电影。
当然,他们也从没想过那个电影的演员竟然成了瑞典的难民。
接下来,一定要看这个赏析,之后,再欣赏电影。
点击下方视频↓↓
有5s缓冲
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影片↓↓
有5s缓冲
点击下图了解比啪啪啪更爽?竟有超过一半的男性不知道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有些无法确定文章内容、作者、出处的真实性,平台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务必先联系我们(小编微信号aicaiaicai5299)处理相关事宜。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你的分享和戳在看是我坚持最大的动力
↘↘